成果名称 |
等级 |
负责人 |
主要完成人 |
年份 |
基于五个驱动力的农学实践教学整体设计与系统实施 |
一等奖 |
于海秋 |
陈温福、周宇飞、王晓光、敖雪、刘喜波、孙健、王术、徐铨、赵明辉、程海涛、张美华、蒋春姬、贾宝艳、刘江、姚兴东 |
2022年 |
农业院校电气类专业“一贯穿、四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俊 |
王永刚、王立地、许童羽、王慧、郭丹、李俐莹、孟晓芳、田有文、孙国凯、付立思、吴仕宏、陈春玲、姜凤利、黄蕊、胡博 |
2022年 |
基于OBE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一流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白义奎 |
王铁良、刘文合、徐伟、南波、于威、徐坤鹏、张峰、吴红爽、刘艳华、李玉清、赵荣飞、董克宝、王超、王毅、谢立群、张玉清、张艺严、张国滨、佟国红、姜鑫、金丹、张春梅、徐占洋 |
2022年 |
基于“精进”理念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与实施 |
一等奖 |
白雪卫 |
崔红光、姜迎春、王京、任德志、赵萍、宁晓峰、王强、田素博、宫元娟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类本科论文培育牵引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汉丽梅 |
刘明春、杨建成、白文林、杨群辉、王晓娟、田春莲、刁诚轩、梁巍巍 |
2022年 |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校内部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模式构建与质量提升实践 |
一等奖 |
吕杰 |
刘洪彬、刘文合、段玉玺、王洪来、王楠、高爽、李竹林、孙戌旺、李元甦、孟思雯 |
2022年 |
基于科教思融合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一流人才培养 |
一等奖 |
齐明芳 |
李天来、齐红岩、许涛、刘玉凤、许传强、王峰、刘兴安、富宏丹、孟思达、孙周平、须晖、范文丽、刘义玲、马健、余朝阁、舒黎黎 |
2022年 |
“四轮驱动、双维融通”:农林经济管理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江金启 |
王振华、杨欣、施雯、谭晓婷、吕杰、周密、韩晓燕、张锦梅、栾香录、刘强、李忠旭、周艳波、赵洪亮、薛莹 |
2022年 |
“思政引领、一体多维、知行合一”农业院校包装工程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创新及实践 |
一等奖 |
孙仁艳 |
王铁良、李拖平、刘洋、王楠、刘洪澍、孙炳新、徐昱峰、马凤鸣、张云鹤、张佰清、严雪瑞、陶冬冰、王志永、刘天植、常雪妮 |
2022年 |
高等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六位一体”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贺 |
齐红岩、谭翀、尹赜鹏、李晓明、李承彧、刘镇东、王春夏、刘月学、叶雪凌、何佳丽、冯辉、李天来 |
2022年 |
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多维联动教学模式研究 |
一等奖 |
李桂红 |
许晓辉、陈曦、牛玉萍、郭志宏、王状、代兴梅、宗旭、迟春阳 |
2022年 |
重基础 强实践 增素质——园林专业“三维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智辉 |
张智、年玉欣、邓舸、张维康、孟焕、张桐、王玉成、王刚、周广柱、付晓云、金煜、苏畅、杨前宇、冮明鸣、祝朋芳 |
2022年 |
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食品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辛广 |
李美琳、洛雪、马凤鸣、边媛媛、周倩、郑煜焱、孙希云、史海粟、孙炳新、陶冬冰、李斌、吴朝霞、刘玲、刘洋 |
2022年 |
践行耕读教育理念打造服务乡村振兴“四大员”实践育人体系研究 |
一等奖 |
辛彦军 |
柴宇、张宜军、张默、李峰、孙科 |
2022年 |
“三全联动、五育融合、以理强农”生物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
一等奖 |
范海延 |
王惠、邵美妮、崔娜、关萍、曲波、孟祥南、刘琛、唐爽、王欢、李楠、夏润玺、刘彦群、刘明超、刘微、陈旭辉、于明曦 |
2022年 |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食品类专业“食创工场”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岳喜庆 |
曹雪妍、王楠、李冬男、洛雪、郑艳、李美琳、孙婧、辛广、陶冬冰、周倩、束弛、孙炳新、陈旭、郑可欣、刘玲、孙希云 |
2022年 |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质量提升路径与实效 |
一等奖 |
钱凤魁 |
顾汉龙、韩春兰、王秋兵、孙福军、董秀茹、刘洪彬、张美玉、孙仲秀、王萍 |
2022年 |
地方农业高校“五维度”高水平水利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徐伟 |
迟道才、郭维东、苏芳莉、范昊明、王丽学、闫滨、魏新光、贾玉华、陈涛涛、王毅、徐坤鹏、刘璐、姜国辉、宋飞、董克宝、高振东、贾燕锋、徐威、张旭东、姬建梅、胡志华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殷红 |
刘江、高西宁、李秀芬、徐明洁、张涛、王立为、罗新兰、衣莹、隋明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改造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董辉 |
高萍、夏子豪、栾军波、吴元华、王兴亚、魏松红、薛彩云、李修伟、鲁莹、葛根塔娜、赵明阳、梁亚萍、朱晓峰、周如军、谷祖敏 |
2022年 |
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高等数学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惠淑荣 |
刘宪敏、杨吉会、陶桂洪、宋贽、李丽锋、鲁春铭、于淼、吕振环、冯大光、王倩、张冰、张冬梅、郭志鹏、于海玲、董建国、关驰、王立华 |
2022年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
二等奖 |
于威 |
白义奎、刘文合、徐伟、李玉清、南波、刘艳华、赵荣飞、徐占洋、佟国红、谢立群、张玉清、姜鑫、张峰、金丹、张艺严、张国滨、王超 |
2022年 |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卓越拔尖人才创新模式构建与探索 |
二等奖 |
乌日娜 |
曹军、辛广、杨慧、武俊瑞、刘洋、边媛媛、史海粟、李东泽、斯琴 |
2022年 |
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支撑的草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白龙 |
杨季云、刘英、任百慧、王晓红、李佳欢 |
2022年 |
基于OBE理念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基础生物化学混合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
二等奖 |
吕淑霞 |
张少斌、马镝、陈红漫、曹慧颖、张宁、于晓丹、林英、白丽萍、董小妹、安迎锋、王战勇 |
2022年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年玉欣 |
付晓云、李智辉、金煜、曹冬煦、冮明鸣、杨前宇、周广柱、崔迪、祝朋芳、毛洪玉、孙晓梅 |
2022年 |
工程师匠心精神在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培养与提升 |
二等奖 |
任德志 |
姜迎春、白雪卫、宁晓峰、崔红光、赵萍、宫元娟、田素博 |
2022年 |
“课程先导、实践深化、竞赛检验”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效 |
二等奖 |
刘鸣达 |
杨丹、刘宁、何娜、张薇、孟博、韩颖、于晓曼、郭磊、徐爽、邹洪涛、杜立宇、党秀丽、金鑫鑫、范庆锋、杨明、吴岩 |
2022年 |
基于三全育人育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3344模式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洋 |
辛彦军、 柴宇、孙婧、李东泽、赵志方、孙仁艳、杨强、王月华、蒋东华、李继涛、朱佳欢 |
2022年 |
新工科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闫滨 |
徐伟、张静、李春生、付玉娟、王毅、高真伟 |
2022年 |
种业“翻身仗”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 |
二等奖 |
杜万里 |
马殿荣、王婧、范淑秀、王玺、肖木辑、关欣、杨宇、程效义、崔志波、李丰成、徐凡、徐海、孙健、姚兴东、郭瑞、郭世超、李芳时 |
2022年 |
“一中心两融合四提升”——卓越农林人才大学外语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玉萍 |
毕凤春、王岩、何英、马馨、何雨鸿、朱翠华、郭晓红、房冰、唐帅、胡鹏鹏、陈嘉梅、朱琳、张丽、赵兰玉、张晶 |
2022年 |
研融于教、面向国家战略的中草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宏博 |
李海燕、鲁巍巍、王彪、赵鑫、李艳辉、郝宁、邢巧娟 |
2022年 |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林 |
董婧、张燚、杨淑华、王天成、尹荣焕、杨群辉、常灵竹、曹中赞、于立辉、龙淼、李鹏、郭洋、孙雨航 |
2022年 |
产教深度融合助力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征明 |
许童羽、曹英丽、于丰华、陈春玲、姚伟祥、王敬依、郑伟、杨洪伟、邹秋滢、张大鹏、方晶晶、姚萍、潘昊、刘潭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建设 “四融合”模式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修伟 |
王凯、车午男、刘伟、田宏哲、纪明山、祁之秋、谷祖敏、李兴海、秦培文、朱赫、何璐、黄艳贞 |
2022年 |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二等奖 |
杨宇 |
王刚、宋德群、胡凯、姚远、王秋凝、王青娜、吴秋丽、杜杰、袁堃、刘丽娜、郭瑞、方诗雯、孙伟、刘思维 |
2022年 |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杨丽娟 |
刘侯俊、张国显、周崇峻、张勇勇、王月、林国林、张慧 |
2022年 |
“双新”背景下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 |
二等奖 |
谷晓萍 |
陈珂、董凤丽、马发旺、何丹、匡阗、徐喆、王昭国、宋薇 |
2022年 |
基于OBE理念和课程思政融合的生物技术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陈丽静 |
冯玉龙、林景卫、王显玲、张良、陈水森、张少斌、于洋、曹慧颖、刘微、吕淑霞、安迎锋、骆世洪、钟鸣、李浩戈、郭志富、马慧、李会、孙弋博、苏敏 |
2022年 |
“两性一度”标准下工程材料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
二等奖 |
姜迎春 |
岳湘、冯龙龙、崔红光、白雪卫、陈彬、赵秀荣 |
2022年 |
以作物育种学课程探索新时代农学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
二等奖 |
徐铨 |
孙健、唐亮、吕文彦、王韵、李丰成、于翠梅、程海涛、姚兴东 |
2022年 |
立德树人视域下aabbgg55ner欧博大学生体育艺术课程的教育实践 |
二等奖 |
鲍君洁 |
殷征辉、王承杰、吕晶红、胡静、葛艺明 |
2022年 |
新农科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魏松红 |
周如军、朱晓峰、朴静子、王妍、陈立杰、段玉玺、吴元华、薛春生、赵秀香、夏博、李天亚、李帅、夏子豪、安梦楠、范海燕、孙倩、王丰、李自博、梅琼 |
2022年 |
基于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动物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牛生吏 |
刘明春、田春莲、张路遥、王盈予、崔璨璨 |
2022年 |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毛洪玉 |
孙晓梅、付晓云、金煜、刘迪 |
2022年 |
新时代高校体育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实施路径研究 |
三等奖 |
乔维维 |
陈凯、殷征辉、张元厚、王汉臣、胡静、周文龙 |
2022年 |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与实践 |
三等奖 |
任传友 |
刘利民、高西宁、王艳华、王立为、周立宏、韩亚东、李玥、高士博、谢立勇 |
2022年 |
设施园艺学(Ⅱ)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许传强 |
孟思达、方诗雯、曾军、童诗雨 |
2022年 |
知农爱农新型生态学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孙备 |
郭伟、赵天宏、朱先进、王国骄、燕雪飞、曹莹、刚群、丛巍巍 |
2022年 |
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高度融合的水产养殖学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应东 |
李晓东、白文林、胡清彪、赵莹莹、姜宏波、魏华、包杰、于业辉、邢跃楠、丰程程、孙娜、刘胥 |
2022年 |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果实栽培学基础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坤 |
林洪、李丽杰、马怀宇、郭印山、何佳丽、郭修武、董文轩、尹赜鹏 |
2022年 |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赛协同、任务驱动”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春强 |
孙仁艳、杨强、史海粟、武俊瑞、李冬男、边媛媛、张云鹤、邵俊花 |
2022年 |
“人才兴粮”战略背景下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杨强 |
边媛媛、李苏红、郑煜焱、郭佳、张春红、谢宏、王春艳、李晓娜、杨慧、胡晓沛 |
2022年 |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交叉融合式植物保护教学团队组建与实践 |
三等奖 |
杨新宇 |
席雪冬、王维斌、张崇、董辉、朴静子、毕于慧、肖淑芹、于志国 |
2022年 |
“土壤与环境分析”实验课程“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三等奖 |
张大庚 |
邹洪涛、栗杰、刘慧、孙良杰、张昀、韩巍、高晓丹 |
2022年 |
基于一流人才培养的能源微生物课程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张敏 |
孙清、李轶、谷士艳、李金洋 |
2022年 |
面向创新和问题求解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重构及实践 |
三等奖 |
周云成 |
金莉、邓寒冰、苗腾、罗海艳、栗庆吉、徐静、王珏、李娜、杨萍、吴琼 |
2022年 |
基于交互理论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测评体系探索 |
三等奖 |
房冰 |
毛丽珍、马雯虹、顾红、葛莉、林琳、李玉萍 |
2022年 |
新时代新农人培育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研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姚海霞 |
谭月明、孙淑军、杨硕、张妍、赵立艳、郭栋 |
2022年 |
基于“四链融合”的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全过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高凌云 |
吴东立、武翔宇、于丽红、彭艳斌、呼应、陈立双、谢凤杰、池丽旭、程旭、秦琳贵 |
2022年 |
“通专融合”理念下高等农林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三等奖 |
唐树戈 |
褚清新、刘壮、冯小佳、刘晓宇、王艳芳、郑其格 |
2022年 |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新农科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陈温福 |
于海秋、敖雪、周宇飞、王铁良 |
2020年 |
林学类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智 |
李智辉、陆秀君、董胜君、温一博 |
2020年 |
土木工程“新工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白义奎 |
王铁良、刘文合、李玉清、吴红爽 |
2020年 |
“职业胜任+多维协同”会计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黄晓波 |
盛丽颖、耿黎、赵景芬、滕昊 |
2020年 |
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探索与实践—以aabbgg55ner欧博为例 |
一等奖 |
岳喜庆 |
辛广、郑艳、陶冬冰、边媛媛 |
2020年 |
基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合作社”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柴宇 |
辛彦军、王瑞丽、王铁良、董伟英 |
2020年 |
基于新农科建设的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改造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邹洪涛 |
汪景宽、王楠、栗杰、李炳学 |
2020年 |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陆秀君 |
王玉涛、董胜君、张丽杰、刘平 |
2020年 |
新农科背景下农用无人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曹英丽 |
于丰华、许童羽、周云成、郑伟 |
2020年 |
打造精品资源、构建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 |
一等奖 |
吴元华 |
魏松红、董辉、朱晓峰、夏子豪 |
2020年 |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冯玉龙 |
陈丽静、范海延、林景卫、王惠 |
2020年 |
基于创新能力导向的高等数学线上线下 混合式“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惠淑荣 |
杨吉会、刘宪敏、张阚、陶桂洪 |
2020年 |
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江红霞 |
刘文合、李竹林、王兴阳、潘飞 |
2020年 |
基于一流农林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网络化全过程多维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毛丽珍 |
毕凤春、马馨、郝鑫浩、葛莉 |
2020年 |
新农科背景下资源环境类本科生野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
一等奖 |
孙福军 |
裴久渤、孙仲秀、李华蕾、韩颖 |
2020年 |
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研究、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 |
一等奖 |
景再方 |
陈迪、杨肖丽 |
2020年 |
农林院校思政课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袁野 |
许晓辉、王玉秀、宋建设、李棘 |
2020年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体两翼”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 |
一等奖 |
王君玲 |
王洪来、赵萍、田素博、宫元娟 |
2020年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1443”工程训练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白晓虎 |
孔爱菊、冯龙龙、王瑞丽、宋玉秋 |
2020年 |
“双创”竞赛驱动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1+1+N”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江金启 |
王振华、施雯、谭晓婷、杨欣 |
2020年 |
食品类高质量人才“德知行创5+4”三层次两重点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乌日娜 |
岳喜庆、辛广、洛雪、史海粟 |
2020年 |
以畜牧兽医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白文林 |
尹荣焕、丛玉艳、李林、刘明春 |
2020年 |
园艺本科实践教学“高地” 建设及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
一等奖 |
李贺 |
李晓明、李承彧、王春夏、刘镇东 |
2020年 |
植物学分类实习虚拟教学系统的研发与实践 |
一等奖 |
邵美妮 |
曲波、苗青、潘飞、崔娜 |
2020年 |
一流专业建设视角下大学生学风建设模式研究与探索 |
一等奖 |
刘洋 |
岳喜庆、曹军、孙婧、李东泽 |
2020年 |
国际交流引领资源环境类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炳学 |
邹洪涛、袁玲、党秀丽、李东 |
2020年 |
以“三位一体”为培养目标的森林保护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一等奖 |
郑雅楠 |
董伟英、祝朋芳、邓继峰、刘佩旋 |
2020年 |
“学生中心、思政推动、产出导向”的高质量园艺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齐红岩 |
谭翀、李贺、许传强、叶雪凌 |
2020年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
一等奖 |
高萍 |
董辉、魏松红、鲁莹、薛彩云 |
2020年 |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地方农业院校大学外语新范式创新研究与应用 |
一等奖 |
姚岚 |
毕凤春、王岩、马雯虹、王冰营 |
2020年 |
辽宁省省属院校本科外国留学生全英文授课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吴仕宏 |
王立地、党秀丽、杨萍、胡博 |
2020年 |
基于“新农科”背景下的高水平多层次公共基础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唐树戈 |
冯小佳、刘晓宇、牟林、刘衣南 |
2020年 |
基于强化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风能工程》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 |
一等奖 |
李轶 |
谷士艳、李金洋、张敏、刘越洋 |
2020年 |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通识类课程“三位一体”的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南波 |
白义奎、王铁良、刘文合、赵荣飞 |
2020年 |
线上线下混合式《微生物学》公共平台课程建设 |
一等奖 |
刘灵芝 |
李炳学、丁锐、孙军德、白洪志 |
2020年 |
长期协作、互助双赢、林学专业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与应用 |
二等奖 |
张丽杰 |
王玉成、张智、陆秀君、温一博 |
2020年 |
农业生物科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双创”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范海延 |
王惠、邵美妮、崔娜、关萍 |
2020年 |
基于“OBE”理念的虚实结合、校企协同、创新驱动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
二等奖 |
陶冬冰 |
辛广、岳喜庆、张佰清、马凤鸣 |
2020年 |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
二等奖 |
马凤鸣 |
洛雪、陶冬冰、张佰清、李美琳 |
2020年 |
科研平台反哺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及成效 |
二等奖 |
杨劲峰 |
韩晓日、罗培宇、李娜、刘侯俊 |
2020年 |
基于OBE理念的农业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党秀丽 |
张薇、杨明、邹洪涛、袁玲 |
2020年 |
农业工程类大学生现代工程师启蒙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训练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崔红光 |
姜迎春、王京、冯龙龙、白雪卫 |
2020年 |
基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水利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徐伟 |
郭成久、付玉娟、闫滨、王毅 |
2020年 |
新工科背景下OBE理念引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希云 |
王月华、李冬男、岳喜庆、洛雪 |
2020年 |
“知行合一”的农业水利工程新工科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王丽学 |
魏新光、陈涛涛、夏桂敏、刘丹 |
2020年 |
以学生为主体、夯实理论、围绕“四能力”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
二等奖 |
徐静 |
李娜、金莉、苗腾、罗海艳 |
2020年 |
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建筑环境类创新人才“2+8+N”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高微 |
谷士艳、李金洋、孙清、孟凡彬 |
2020年 |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
二等奖 |
白建华 |
刘文奎、刘凤侠、董新玲、刘婷婷 |
2020年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金莉 |
徐静、罗海艳、李娜、周云成 |
2020年 |
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
二等奖 |
李林 |
白文林、董婧、杨淑华、张燚 |
2020年 |
高校思政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二等奖 |
代兴梅 |
张艳、许晓辉、崔润东、唐雁 |
2020年 |
动物医学类一流本科人才“一轴、双驱、多联动”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韩杰 |
尹荣焕、江红霞、沈国顺、潘树德 |
2020年 |
“三融合二递进”轻工食品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武俊瑞 |
李春强、岳喜庆、陶冬冰、杨慧 |
2020年 |
动物药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田春莲 |
刘明春、张德显、汉丽梅、白文林 |
2020年 |
基于TRIZ理论的高等教育模式在粮食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郑煜焱 |
李苏红、张春红、谢宏、王春艳 |
2020年 |
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22663”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赵荣飞 |
王铁良、刘文合、白义奎、鄂健 |
2020年 |
依托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 “四位一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玉凤 |
齐红岩、李贺、齐明芳、孙周平 |
2020年 |
水产养殖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赵莹莹 |
李晓东、李应东、魏华、董婧 |
2020年 |
专业教育中环境教育渗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何丹 |
石小亮、陈珂、匡阗、谷晓萍 |
2020年 |
“互联网+”背景下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 |
二等奖 |
陈静 |
丛玉艳、刘显军、朱玉博、杨桂芹 |
2020年 |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二等奖 |
魏华 |
李晓东、李应东、赵莹莹、董婧 |
2020年 |
基于项目法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凤侠 |
董新玲、白建华、李颖、刘婷婷 |
2020年 |
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技能提升改革研究 |
二等奖 |
张静 |
闫滨、徐伟、董克宝 |
2020年 |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革新 |
二等奖 |
韩颖 |
杜立宇、刘宁、吴岩、孟博 |
2020年 |
支持一流学科建设的嵌入式元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刘婷婷 |
刘凤侠、李颖、董新玲、白建华 |
2020年 |
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化学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牟林 |
唐树戈、刘青山、冯小佳、郑其格 |
2020年 |
基于任务输出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玉萍 |
朱翠华、赫易、姚岚、马黎 |
2020年 |
基于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商务课程群建设、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段丽娜 |
李晓波、刘晓光、李旭、沈屏 |
2020年 |
线性代数课程的研究和教材建设 |
二等奖 |
鲁春铭 |
丰雪、李丽锋、张冰、郭志鹏 |
2020年 |
“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双赢共进”——创新推进基础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马镝 |
吕淑霞、张少斌、陈红漫、刘鹏举 |
2020年 |
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实践 |
二等奖 |
杨洪伟 |
李晓辉、张芳、宋晓强、王桂红 |
2020年 |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毕凤春 |
朱翠华、姚岚、王岩、葛莉 |
2020年 |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团队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富岩 |
马冠雄、刘智勇、刘向锋、张宇 |
2020年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农科高校外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二等奖 |
郝鑫浩 |
毛丽珍、王岩、何英、李玉萍 |
2020年 |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济学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周艳波 |
刘强、张锦梅、施雯、栾香录 |
2020年 |
动物医学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刘金玲 |
沈国顺、陈晓月、张欢、潘树德 |
2020年 |
本科毕业设计“回馈式”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田金龙 |
李斌、陶冬冰 |
2020年 |
高校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李颖 |
刘凤侠、董新玲、刘婷婷、刘镜 |
2020年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学院“卓越计划”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边媛媛 |
杨强、杨慧、史琳、司旭 |
2020年 |
基于语言哲学的大学外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与课程思政实践 |
三等奖 |
崔怡清 |
马黎、邢德馨、王岩、杨柳 |
2020年 |
环境类实验课“四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等奖 |
吴岩 |
杜立宇、党秀丽、邹洪涛、王展 |
2020年 |
《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现代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三等奖 |
谷晓萍 |
陈珂、董凤丽、马发旺、何丹 |
2020年 |
融合语言培养和课程思政育人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马黎 |
姚兰、毛丽珍、何英、赫易 |
2020年 |
融合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
三等奖 |
张芳 |
李晓辉、杨洪伟、周东升、宋晓强 |
2020年 |
践行科教融合,构建互联网时代的电工电子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
三等奖 |
姜凤利 |
陈春玲、吴仕宏、胡博、黄蕊 |
2020年 |
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政课“三维导向一体、多元向度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真新 |
许晓辉、刘毅杰、刘丽、魏文刚 |
2020年 |
应用型人才培养--群建课程体系、内容及考核的优化与实践 |
三等奖 |
吴素文 |
杨吉会、吕振环、宋贽、陈忠维 |
2020年 |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
三等奖 |
宋晓强 |
李晓辉、宋平、杨洪伟、周东升 |
2020年 |
基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视角下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 |
三等奖 |
王汉臣 |
殷征辉、杨彦龙、吕晶红、赵振武 |
2020年 |
“任务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英语听说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郭晓红 |
刘桂芳、何英、李玉萍、杨柳 |
2020年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整体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杨柳 |
姚岚、马黎、何英、郭晓红 |
2020年 |
个性化、国际化教学在留学生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杨萍 |
张目、邓寒冰 |
2020年 |
助力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电力系统方向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郭丹 |
王立地、王俊、王慧、李俐莹 |
2020年 |
基于一流本科教学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 |
三等奖 |
苏瑛 |
刘晓宇、徐清海、明霞、付田霞 |
2020年 |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拓展与培养 |
三等奖 |
周东升 |
胡博、张芳、宋晓强 |
2020年 |
高校网络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构建 |
三等奖 |
赵德宝 |
殷征辉、陈凯、张元厚、李明浩 |
2020年 |
工程认证背景下《动物性食品加工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研究 |
三等奖 |
杨梅 |
岳喜庆、皮钰珍、郑艳、曹雪妍 |
2020年 |
aabbgg55ner欧博体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
三等奖 |
孔庆梅 |
张元厚、陈凯、赵德宝 |
2020年 |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
三等奖 |
马雯虹 |
姚岚、赫易、高燕、胡鹏鹏 |
2020年 |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
三等奖 |
何英 |
马黎、姚兰、刘桂芳、郭晓红 |
2020年 |
农科高校“三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
一等奖 |
段玉玺 |
王楠、何剑斌、高西宁、李竹林 |
2016年 |
科教融合提升生物类本科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冯玉龙 |
秦利、陈丽静、阮燕晔、王惠 |
2016年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与质量提升途径研究 |
一等奖 |
韩晓燕 |
吕杰、谭晓婷、谢凤杰、刘强 |
2016年 |
水利类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何俊仕 |
王丽学、姜国辉、范昊明、徐伟 |
2016年 |
利用“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赫易 |
马雯虹、高燕、王琦、赵兰玉 |
2016年 |
基于TRIZ理论在电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一等奖 |
胡博 |
吴仕宏、陈春玲、周东升、郭丹 |
2016年 |
高校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1+2+4”实施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江红霞 |
李竹林、何剑斌、张布、段庆斌 |
2016年 |
项目教学法在《果蔬加工学》课程中的应用 |
一等奖 |
李斌 |
孟宪军、孙希云、冯颖、颜廷才 |
2016年 |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农业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炳学 |
杨劲峰、张大庚、张昀、杜杰 |
2016年 |
园艺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贺 |
李晓明、鲁巍巍、白春生、叶雪凌 |
2016年 |
作物生产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建东 |
刘江、郭伟、赵洪亮、殷红 |
2016年 |
基于学科与专业互助的高素质园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天来 |
冯辉、李贺、叶雪凌、李海燕 |
2016年 |
大学网络化教学资源及全过程考评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
一等奖 |
李竹林 |
段玉玺、何剑斌、江红霞、王兴阳 |
2016年 |
提升农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一等奖 |
吕杰 |
刘正远、何剑斌、高西宁、袁玲 |
2016年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的实践探索 |
一等奖 |
任文涛 |
宋玉秋、柴宇、邬立岩、刘翠红 |
2016年 |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量方法类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施雯 |
吕杰、李旻、杨欣、韩晓燕 |
2016年 |
面向新农村的农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与实施 |
一等奖 |
田素博 |
柴宇、赵萍、宫元娟、王洪来 |
2016年 |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君玲 |
谷士艳、白晓虎、陈东雨、白雪卫 |
2016年 |
双创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建设评价示范体系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楠 |
高爽、刁诚轩、高西宁、陈阿梅 |
2016年 |
作物栽培学双语教学建设 |
一等奖 |
王术 |
黄瑞冬、王庆祥、贾宝艳、王海英 |
2016年 |
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
一等奖 |
吴金玲 |
谭洪波、赵金、孙希云、杨强 |
2016年 |
农业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实践能力“114”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
一等奖 |
许童羽 |
李征明、陈春玲、曹英丽、李竹林 |
2016年 |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扩展 |
一等奖 |
周东升 |
胡博、朱勇、李晓辉、张芳 |
2016年 |
专业教育与德育融合视角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
二等奖 |
陈珂 |
吕杰、马发旺、何丹、张智 |
2016年 |
以“优质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 |
二等奖 |
樊金娟 |
阮燕晔、朱延姝、崔震海、王惠 |
2016年 |
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范海延 |
林凤、崔娜、张春宇、曲波 |
2016年 |
Excel软件在统计类课程中应用的研究 |
二等奖 |
冯大光 |
吴素文、李喜霞、王倩、于淼 |
2016年 |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园林植物配置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付晓云 |
年玉欣、毛洪玉、李智辉、周广柱 |
2016年 |
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基础》双语课程OFO协同育人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高爽 |
何剑斌、高西宁、刘洪彬、牟林 |
2016年 |
跨校修读学分模式下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耿黎 |
黄晓波、艾雪、盛丽颖、姜汝 |
2016年 |
外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二等奖 |
何英 |
姚岚、李建波、杨柳、宋静芳 |
2016年 |
“互联网+”创新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
二等奖 |
惠淑荣 |
张阚、李丽锋、刘宪敏、陶桂洪 |
2016年 |
aabbgg55ner欧博经管学院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
二等奖 |
江金启 |
吴东立、谢凤杰、刘竹、王振华 |
2016年 |
基于行业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金煜 |
王刚、李俊英、张智、邓舸 |
2016年 |
SPOC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精品课中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颖 |
刘凤侠、康猛、董慧娜、董新玲 |
2016年 |
多角色融合培养信息检索课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凤侠 |
刘文奎、李颖、董新玲、陈秀丽 |
2016年 |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建设与完善 |
二等奖 |
马跃 |
刘月学、代汉萍、张志宏、李晓明 |
2016年 |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
二等奖 |
毛丽珍 |
毕凤春、林琳、朱琳、郝鑫浩 |
2016年 |
《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多重交互式”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炳新 |
张佰清、韩春阳、孙仁艳、陶冬冰 |
2016年 |
《普通生物学》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校际间学分互认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权 |
张春宇、关萍、袁玲、江红霞 |
2016年 |
坚持特色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二等奖 |
唐树戈 |
牟林、郑其格、冯小佳、刘衣南 |
2016年 |
植物保护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王小奇 |
杨雪清、吴元华、董辉、魏松红 |
2016年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二等奖 |
王状 |
于永凤、王恩全、李棘、 |
2016年 |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课程教学国际化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电路原理为例 |
二等奖 |
吴仕宏 |
纪建伟、陈春玲、胡博、杨萍 |
2016年 |
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杨洪伟 |
李晓辉、张芳、蒋兰玲、朱勇 |
2016年 |
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面向市场需求能力培养方法与手段的研究 |
二等奖 |
杨萍 |
金莉、徐静、王珏、王楠 |
2016年 |
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双学位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杨肖丽 |
董凤丽、张萍、李雁南、史宝康 |
2016年 |
高等农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
二等奖 |
张元厚 |
孔庆梅、陈凯、赵德宝、王宇 |
2016年 |
“三合一”教学模式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
二等奖 |
赵德宝 |
殷征辉、陈凯、张元厚、李明浩 |
2016年 |
以计算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为改革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 |
二等奖 |
朱勇 |
杨洪伟、周东升、宋晓强、朱曼 |
2016年 |
目标管理在农业高校专业内涵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以aabbgg55ner欧博环境科学专业为例 |
二等奖 |
邹洪涛 |
党秀丽、杨宇、虞娜、张玉玲 |
2016年 |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
三等奖 |
白建华 |
刘文奎、赵军、付晓光、 |
2016年 |
能源专业“根”、“本”创新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
三等奖 |
陈东雨 |
张敏、李金洋、李轶、赵玲 |
2016年 |
细胞工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完善 |
三等奖 |
陈丽静 |
林景卫、马慧、冯玉龙、马世良 |
2016年 |
国际化视野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党秀丽 |
邹洪涛、刘鸣达、虞娜、毛丽珍 |
2016年 |
园艺专业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杜国栋 |
马怀宇、赵玲、吕德国、汪晓谦 |
2016年 |
基于数学实践的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
三等奖 |
丰雪 |
李波、张阚、吕振环、刘宪敏 |
2016年 |
情感型翻转课堂在aabbgg55ner欧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能研究 |
三等奖 |
高燕 |
姚岚、马雯红、赫易、杨柳 |
2016年 |
包装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
三等奖 |
韩春阳 |
张佰清、孙仁艳、孙炳新、陶冬冰 |
2016年 |
提升《浆果栽培》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 |
三等奖 |
李坤 |
郭修武、郭印山、刘镇东、 |
2016年 |
兽医临床教学实习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林 |
何剑斌、郭洋、杨淑华、董婧 |
2016年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与实践研究 |
三等奖 |
李爽 |
刘毅杰、李桂艳、李晓玲、王真新 |
2016年 |
基于CET-4阅读改革的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玉萍 |
朱翠华、赫易、杨柳、赵兰玉 |
2016年 |
任务驱动法在兽医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研究 |
三等奖 |
刘金玲 |
沈国顺、刘丽霞、高维凡、潘树德 |
2016年 |
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应用 |
三等奖 |
刘玲 |
纪淑娟、蒋东华、吴朝霞、赵瑛博 |
2016年 |
动物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刘明春 |
张德显、田春莲、宏伟、牛生吏 |
2016年 |
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农业院校校企联合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罗海艳 |
金莉、周云成、李娜、杨萍 |
2016年 |
高等院校《食品法规与标准》课程体系的建设 |
三等奖 |
吕春茂 |
程顺昌、武俊瑞、张佰清、魏宝东 |
2016年 |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
三等奖 |
马黎 |
马雯虹、赫易、杨柳、刘一鸣 |
2016年 |
构建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打造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
三等奖 |
孟凡彬 |
谷士艳、李金洋、孙清、高微 |
2016年 |
教学比赛中“树楷模、立标兵”,促进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全面提升农科基础化学课教学质量 |
三等奖 |
牟林 |
惠淑荣、唐树戈、刘青山、冯小佳 |
2016年 |
从跨文化教育视角出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沈屏 |
李晓波、刘晓光、李旭、段丽娜 |
2016年 |
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创新并重,基础必修课程《有机化学》的立体化建设 |
三等奖 |
苏瑛 |
刘晓宇、明霞、刘壮、褚清新 |
2016年 |
实践实战化-创新性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孙希云 |
孟宪军、李斌、辛广、冯颖 |
2016年 |
显性思辨能力应用于英语弱势群体的研究 |
三等奖 |
唐帅 |
许宁、姚岚、黄立安、王岩 |
2016年 |
食品科学专业生产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陶冬冰 |
张佰清、李斌、武俊瑞、魏宝东 |
2016年 |
公共英语与农林院校专业用途英语相结合的ESP教学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王冰营 |
朱翠华、姚岚、顾红、马馨 |
2016年 |
新形式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系列课程适应性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桂红 |
宋晓强、张爱国、周东升、宋平 |
2016年 |
数字教学平台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研究 |
三等奖 |
王岩 |
毕凤春、姚岚、毛丽珍、刘海燕 |
2016年 |
“项目+竞赛”共同引导的食品科学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
三等奖 |
乌日娜 |
岳喜庆、张佰清、谭洪波、吴朝霞 |
2016年 |
服务辽宁食品产业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优势特色专业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三等奖 |
武俊瑞 |
张佰清、李斌、魏宝东、乌日娜 |
2016年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
三等奖 |
徐静 |
杨涛、金莉、杨萍、宋平 |
2016年 |
食品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
三等奖 |
张春红 |
李苏红、谢宏、郑煜焱、杨强 |
2016年 |
林学专业综合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
三等奖 |
张丽杰 |
周永斌、张智、陆秀君、孙守慧 |
2016年 |
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朱翠华 |
孟可心、王冰营、李玉萍、王红 |
2016年 |
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网络及课下互动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研究 |
三等奖 |
朱琳 |
姚岚、毛丽珍、王冰营、刘海燕 |
2016年 |
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实践能力教育 |
优秀奖 |
崔娜 |
范海延、于洋、曲波、邵美妮 |
2016年 |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优秀奖 |
高萍 |
王洪平、鲁莹、董辉、李嘉 |
2016年 |
结合农业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 |
优秀奖 |
罗曼荣 |
张艳荣、朱曼、李建波、高燕 |
2016年 |
互联网背景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公共外语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
优秀奖 |
张艳荣 |
罗曼荣、姚岚、尹伟、李建波 |
2016年 |
整合信号类课程与科研实践构建可延续性教学新模式 |
一等奖 |
曹英丽 |
纪建伟、许童羽、付立思、陈春玲 |
2012年 |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一等奖 |
陈立杰 |
周如军、朱晓峰、傅俊范、段玉玺 |
2012年 |
自主创建网络教学平台提升农科大学教学质量研究 |
一等奖 |
段玉玺 |
刘文奎、李竹林、江红霞、王倩 |
2012年 |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指导下的高等农业院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惠淑荣 |
冯大光、刘强、董建国、陶桂洪 |
2012年 |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蒋兰玲 |
张爱国、宋平、李晓辉、张芳 |
2012年 |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建东 |
郭伟、赵天宏、曹莹、王国骄 |
2012年 |
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实践 |
一等奖 |
李天来 |
金宝莲、段玉玺、王楠、袁玲 |
2012年 |
以提升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为目标的系列化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竹林 |
刘文奎、左树强、刘亚超、吕海燕 |
2012年 |
高等院校公共环境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 |
一等奖 |
刘鸣达 |
邹洪涛、虞娜、党秀丽、闫颖 |
2012年 |
农科教相结合提升农学类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一等奖 |
吕杰 |
段玉玺、刘正远、呼汉卫、陈阿梅 |
2012年 |
基础生物化学国家级精品课建设与完善 |
一等奖 |
吕淑霞 |
马镝、张少斌、曹慧颖、刘鹏举 |
2012年 |
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推广 |
一等奖 |
毛丽珍 |
毕凤春、许宁、刘海燕、黄立安 |
2012年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一等奖 |
任文涛 |
宫元娟、张本华、李永奎、田素博 |
2012年 |
高等农业院校《普通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
一等奖 |
唐树戈 |
牟林、郑其格、夏泉、刘衣南 |
2012年 |
土木工程钢结构系列课程“一主多元”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佟国红 |
王铁良、江红霞、赵荣飞、刘艳华 |
2012年 |
农科课程体系改革与“1233”全过程育人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王洪来 |
段玉玺、王楠 李竹林、刘晓宇 |
2012年 |
素质教育下农业院校大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与研究 |
一等奖 |
王倩 |
惠淑荣、于淼、冯大光、张冬梅 |
2012年 |
高等农业院校《电路理论》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吴仕宏 |
王洪来、纪建伟、孙国凯、姜凤利 |
2012年 |
辽宁省食品科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研究 |
一等奖 |
张佰清 |
陶冬冰、李斌、郑煜焱、吴朝霞 |
2012年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报告 |
一等奖 |
张广胜 |
吕杰、周静、刘强、周密 |
2012年 |
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
一等奖 |
张艳 |
郭明顺、段玉玺、张默、孙科 |
2012年 |
“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环境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玉龙 |
刘鸣达、杨丹、张薇、王耀晶 |
2012年 |
体育小群体教学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 |
一等奖 |
张元厚 |
孔庆梅、赵德宝、陈凯、马静 |
2012年 |
基于社会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立 |
一等奖 |
周永斌 |
张智、殷有、马发旺、谷晓萍 |
2012年 |
应用权威的统计软件提升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 |
二等奖 |
陈志斌 |
关欣、国力 |
2012年 |
《果蔬加工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冯颖 |
孟宪军、李斌、孙希云、颜廷才 |
2012年 |
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建环专业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
二等奖 |
谷士艳 |
孙清、李金洋、高微、崔红光 |
2012年 |
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二等奖 |
呼汉卫 |
陈阿梅、赵裕国、刘正远、段玉玺 |
2012年 |
植物保护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
二等奖 |
纪明山 |
魏松红、刘志恒、赵秀香、董辉 |
2012年 |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多重交互”教学新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姜凤利 |
吴仕宏、陈春玲、罗岩、王俊 |
2012年 |
以设计为核心的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俊英 |
王刚、金煜、王楠、苏畅 |
2012年 |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李玉萍 |
赵兰玉、朱翠华、刘桂芳、赫易 |
2012年 |
加强金属工艺学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林静 |
徐岩、白晓虎、赵萍、邬立岩 |
2012年 |
科技查新案例引入信息检索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凤侠 |
李颖、白建华、陈秀丽、董新玲 |
2012年 |
“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群中的应用研究 |
二等奖 |
刘晓宇 |
王芬、卜平宇、明霞、苏瑛 |
2012年 |
小语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罗曼荣 |
张艳荣、朱勇、李建波、朱曼 |
2012年 |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
二等奖 |
马慧 |
陈丽静、秦利、郭志富、钟鸣 |
2012年 |
探究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状况调查及策略探索 |
二等奖 |
马雯虹 |
毕凤春、刘桂芳、高燕、赫易 |
2012年 |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 |
二等奖 |
孟可心 |
秦晓峰、杨晗、刘海燕、朱翠华 |
2012年 |
新课程方案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
二等奖 |
牛玉萍 |
李桂红、李爽、宋建设、谭月明 |
2012年 |
适应电力企业需求的农电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
二等奖 |
朴在林 |
孙国凯、许童羽、王立地、王俊 |
2012年 |
产学研结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 |
二等奖 |
秦利 |
刘限、杨瑞生、夏润玺、王世富 |
2012年 |
包装工程专业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
二等奖 |
孙仁艳 |
张佰清、韩春阳、常雪妮、郑煜焱 |
2012年 |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孙仕军 |
张旭东、王丽学、迟道才、徐伟 |
2012年 |
ICT辅助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二等奖 |
王冰营 |
黄立安、姚岚、林琳、董海楠 |
2012年 |
英语情感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
二等奖 |
杨柳 |
高燕、姚岚、刘桂芳、郭晓红 |
2012年 |
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 |
二等奖 |
尹荣焕 |
何剑斌、白文林、高维凡、刘明春 |
2012年 |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农科院校学生评教系统的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袁玲 |
段玉玺、刘文奎、王洪来、王楠 |
2012年 |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各专业领域应用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芳 |
李晓辉、张爱国、蒋兰玲、杨洪伟 |
2012年 |
农业工程学科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新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赵凤芹 |
陈丽君、赵萍、刘翠红、白雪卫 |
2012年 |
材料力学课程“对接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赵荣飞 |
王铁良、刘文合、白义奎、李波 |
2012年 |
植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崔娜 |
林凤、张春宇、范海延、曲波 |
2012年 |
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崔怡清 |
高燕、赵兰玉、王岩、宋静芳 |
2012年 |
计算机技术辅助数学类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冯大光 |
惠淑荣、李喜霞、吴素文、王倩 |
2012年 |
农业院校《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与完善 |
三等奖 |
郭玉华 |
于翠梅、李春红、程海涛、吕香玲 |
2012年 |
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契机,努力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 |
三等奖 |
何凤宇 |
高连兴、刘志侠、李华、杨德旭 |
2012年 |
提高农业院校学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晓辉 |
张芳、朱勇、杨洪伟、宋晓强 |
2012年 |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三等奖 |
刘海燕 |
王岩、毛丽珍、孟可心、朱翠华 |
2012年 |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考评体系实践创新研究 |
三等奖 |
刘毅杰 |
李爽、李桂艳、李晓玲、王真新 |
2012年 |
动物医学专业基础课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三等奖 |
栾新红 |
胡建民、何剑斌、杨建成、林树梅 |
2012年 |
农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罗海艳 |
杨涛、金莉、王钰、徐静 |
2012年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皮钰珍 |
岳喜庆、张佰清、赵春燕、武俊瑞 |
2012年 |
基于提高农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植物分类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曲波 |
林凤、白龙、崔娜、邵美妮 |
2012年 |
基于“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的农资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
三等奖 |
孙福军 |
李华蕾、王秋兵、韩春兰、贾树海 |
2012年 |
提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桂红 |
张爱国、宋平、杨洪伟、周东升 |
2012年 |
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惠 |
秦利、王振东、张春宇、关萍 |
2012年 |
农业院校工科大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
三等奖 |
王君玲 |
张祖立、张本华、魏凤兰、崔红光 |
2012年 |
基于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农水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丽学 |
迟道才、孙仕军、张旭东、何俊仕 |
2012年 |
面向社会需求创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 |
三等奖 |
夏润玺 |
秦利、刘限、杨瑞生、王世富 |
2012年 |
橄榄球实践教学与文化传承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三等奖 |
许晓明 |
杨彦龙、王汉臣、朱磊、赵振武 |
2012年 |
转变思维观念、实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223”教学模式的改革 |
三等奖 |
杨洪伟 |
李晓辉、张芳、朱勇、王桂红 |
2012年 |
大学法语公选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三等奖 |
禹霓 |
罗曼荣、张艳荣、王红、尹伟 |
2012年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
三等奖 |
张爱国 |
蒋兰玲、周东升、张芳、宋平 |
2012年 |
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
三等奖 |
张立军 |
秦利、王惠、钟鸣、王振东 |
2012年 |
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方法研究 |
三等奖 |
赵兰玉 |
朱翠华、赫易、高燕、李玉萍 |
2012年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周东升 |
张爱国、胡博、宋平、王桂红 |
2012年 |
市场需求导向的农业院校人才供给问题研究 |
三等奖 |
周静 |
李大兵、董凤丽、李雁南、史宝康 |
2012年 |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朱翠华 |
赵兰玉、刘海燕、孟可心、刘桂芳 |
2012年 |
计算思维与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
三等奖 |
朱勇 |
杨思尧、罗曼荣、李晓辉、杨洪伟 |
2012年 |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
三等奖 |
宗旭 |
李桂红、牛玉萍、张凯斌、陈曦 |
2012年 |
环境类实验课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三等奖 |
邹洪涛 |
吴岩、虞娜、杜立宇、王展 |
2012年 |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探索 |
优秀奖 |
李胜贤 |
田爱民、张美华、郭瑞、周阳 |
2012年 |
适应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
优秀奖 |
刘强 |
张广胜、韩晓燕、戚迪明、江金启 |
2012年 |
在竞争中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建设一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研究基地 |
优秀奖 |
宋平 |
王桂红、张爱国、周东升、蒋兰玲 |
2012年 |
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形成、实践和发展 |
优秀奖 |
宋晓强 |
张爱国、李晓辉、蒋兰玲、宋平 |
2012年 |
科研实践教程 |
优秀奖 |
武翔宇 |
陈立双、吴东立、于丽红、高凌云 |
2012年 |
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与教学质量提高研究 |
优秀奖 |
杨欣 |
谭晓婷、李忠旭、张锦梅、周艳波 |
2012年 |
对大学公外俄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 |
优秀奖 |
张艳荣 |
罗曼荣、禹霓、姜永文、李建波 |
2012年 |
教学研究型农科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天来 |
张茂仁、王刚、呼汉卫、袁玲 |
2008年 |
实施新型“蓝领农民”人才培养工程探索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玉龙 |
李国杰、杨印山、马彦令、韩振邦 |
2008年 |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 |
一等奖 |
张茂仁 |
孙杨、王刚、袁玲、王英明 |
2008年 |
网络教学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
一等奖 |
李竹林 |
段玉玺、王洪来、江红霞、马希斌 |
2008年 |
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惠淑荣 |
张阚、王倩、丰雪、吕振环 |
2008年 |
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考试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刘文奎 |
左树强、王倩、刘亚超、王楠 |
2008年 |
高等农业院校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张立军 |
秦利、范海延、苗青、呼汉卫 |
2008年 |
学分制教学运行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
一等奖 |
王刚 |
段玉玺、袁玲、李竹林、王楠 |
2008年 |
农业机械化等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
一等奖 |
任文涛 |
呼汉卫、辛明金、高连兴、张本华 |
2008年 |
创业型农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建设 |
一等奖 |
高连兴 |
张淑玲、张本华、杨玉芬、赵秀荣 |
2008年 |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 |
二等奖 |
曹敏建 |
刘江、王晓光、陈振武、郭玉华 |
2008年 |
专业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
二等奖 |
宫元娟 |
邱立春、田素博、王强、代兴梅 |
2008年 |
新农村示范镇建设与实践教学基地有机结合的创新研究 |
二等奖 |
侯立白 |
张雯、刘喜波、衣莹、赵洪亮 |
2008年 |
“四位一体”的秋柞蚕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二等奖 |
秦利 |
石生林、刘限、张涛、姜义仁 |
2008年 |
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
二等奖 |
周静 |
李大兵、李专、董凤丽、景再方 |
2008年 |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
二等奖 |
王芬 |
王艳芳、唐树戈、刘衣南、李永库 |
2008年 |
遗传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
二等奖 |
郭玉华 |
吕文彦、于翠梅、吕香玲、程海涛 |
2008年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 |
二等奖 |
许晓辉 |
金宝莲、赵永吉、郭安宁、袁玲 |
2008年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田有文 |
孙国凯、朴在林、周启龙、李征明 |
2008年 |
外语课堂教学拓展实践与研究 |
二等奖 |
毕凤春 |
许宁、毛丽珍、王岩、宋静芳 |
2008年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二等奖 |
张佰清 |
孟宪军、岳喜庆、程玉来、皮钰珍 |
2008年 |
“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
二等奖 |
周静 |
董凤丽、景再方、李专、李大兵 |
2008年 |
具有食品包装特色的包装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
二等奖 |
程玉来 |
张佰清、韩春阳、孙仁艳、孙炳新 |
2008年 |
《植物学》精品课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 |
二等奖 |
孙权 |
呼汉卫、李竹林、张春宇、林凤 |
2008年 |
农业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 |
二等奖 |
曲波 |
陈红漫、马镝、樊金娟、张春宇 |
2008年 |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志侠 |
高连兴、何凤宇、赵秀荣、邱立春 |
2008年 |
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 |
二等奖 |
陈志斌 |
关欣、高西宁、殷红、姜海鹰 |
2008年 |
基础生物化学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马镝 |
唐咏、吕淑霞、陈红漫、刘鹏举 |
2008年 |
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数学模型 |
三等奖 |
冯大光 |
惠淑荣、吴素文、李喜霞、吕振环 |
2008年 |
基于网络平台的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与考试系统 |
三等奖 |
张爱国 |
顾建新、周敏、王桂红、宋平 |
2008年 |
生物技术专业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
三等奖 |
钟鸣 |
秦利、马慧、陈丽静、李浩戈 |
2008年 |
扩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桂红 |
张爱国、宋平、杨洪伟、周敏 |
2008年 |
果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杜国栋 |
吕德国、秦嗣军、马怀宇、刘国成 |
2008年 |
植物生理过程计算机模拟教学研究 |
三等奖 |
樊金娟 |
张立军、阮燕晔、朱延姝、崔震海 |
2008年 |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阚国仕 |
任大明、杨玉红、徐艳、吴宪明 |
2008年 |
大学物理交互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刘向锋 |
李玉侠、富岩、王薇、张秀燕 |
2008年 |
机械系统自动控制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 |
三等奖 |
王瑞丽 |
孔爱菊、白晓虎、林静、宋玉秋 |
2008年 |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李晓辉 |
蒋兰玲、张芳、杨洪伟、宋平 |
2008年 |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课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三等奖 |
赵玲 |
刘庆玉、敖永华、牛卫生、李金洋 |
2008年 |
“听说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
三等奖 |
杨柳 |
高燕、姚岚、黄立安、李晓敏 |
2008年 |
“协调英语僵化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三等奖 |
刘海燕 |
毕凤春、顾红、葛莉、朱琳 |
2008年 |
《电子显微镜技术》实验课教学录相片的研制与应用 |
三等奖 |
王蒴 |
于维军、陈伟之、黄国坤、谭树深 |
2008年 |
农科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设置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李忠旭 |
周艳波、张锦梅、杨欣、翟印礼 |
2008年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张芳 |
张爱国、蒋兰玲、李晓辉、宋平 |
2008年 |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刘玲 |
纪淑娟、张佰清、魏宝东、张璇 |
2008年 |
结合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黄立安 |
毕凤春、姚岚、杨柳、李晓敏 |
2008年 |
“概念流利”在英语听说与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三等奖 |
彭艳斌 |
毕凤春、周静、毛丽珍、彭敏 |
2008年 |
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魏松红 |
纪明山、王英姿、张杨、祁之秋 |
2008年 |
中外动物生产类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研究 |
三等奖 |
白文林 |
尹荣焕、罗光彬、何剑斌、张守纯 |
2008年 |
研究教学大纲、四、六级统测与现实教学三者关系,提高四、六级统测通过率 |
三等奖 |
马雯虹 |
毕凤春、刘桂芳、崔怡清、王莉 |
2008年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优秀奖 |
林静 |
辛明金、王瑞丽、白晓虎、孔爱菊 |
2008年 |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实施途径与效果研究 |
优秀奖 |
张元厚 |
孔庆梅、陈凯 |
2008年 |
大学应用写作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优秀奖 |
于永凤 |
王恩全、李棘 |
2008年 |
动物生产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优秀奖 |
丛玉艳 |
边连全、杨桂芹、郗伟斌、刘正远 |
2008年 |
创新学分:完善学分制改革的新探索 |
优秀奖 |
董凤丽 |
安俊学、刘正远 |
2008年 |
农业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思考 |
优秀奖 |
周虹 |
李旻、施雯、周静、刘正远 |
2008年 |
面向21世纪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天来 |
张凯斌、李作轩、须晖、周宝利 |
2004年 |
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李成华 |
赵秀荣、赵凤芹、石宏、张淑玲 |
2004年 |
农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
一等奖 |
李天来 |
张茂仁、任文涛、王刚、袁 玲 |
2004年 |
农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一等奖 |
张艳 |
郭明顺、孙 科、康贝贝、耿立明 |
2004年 |
农机化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一等奖 |
任文涛 |
辛明金、李宝筏、呼汉卫、李竹林 |
2004年 |
农林本科人才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一等奖 |
刘长江 |
马传普、于长志、张茂仁、朱荣华 |
2004年 |
辽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二等奖 |
李国杰 |
吴兴伟、关嘉、张茂仁、王刚、 |
2004年 |
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系统研究 |
二等奖 |
张茂仁 |
王刚、张良、刘文奎、袁玲 |
2004年 |
变电工程设计课程建设 |
二等奖 |
朴在林 |
孙国凯、吴秀华、张志霞、金莉 |
2004年 |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公共理论课教学质量 |
二等奖 |
于中涛 |
肖盛安、李学明、王玉秀、胡晓旗 |
2004年 |
农业水利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二等奖 |
迟道才 |
孙仕军、王瑄、孙向阳、谢立群 |
2004年 |
食品机械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佰清 |
孟宪军、呼汉卫、程玉来、张春红 |
2004年 |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提升教师素质的研究 |
二等奖 |
呼汉卫 |
张茂仁、王 刚、李竹林、关嘉 |
2004年 |
半微量分析化学实验研究与应用 |
二等奖 |
王芬 |
王艳芳、王新一、王旭、刘衣南 |
2004年 |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
二等奖 |
赵凤芹 |
李国臣、陈丽君、徐岩、杨玉艳 |
2004年 |
农业工程类专业产学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二等奖 |
宫元娟 |
李成华、任文涛、王强、杨玉芬 |
2004年 |
大学生素质的基本结构及培养规律性研究 |
二等奖 |
张凯斌 |
张玉麟、郭明顺、李宏印、田爱民 |
2004年 |
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
二等奖 |
王刚 |
张茂仁、任文涛、张良、王义明 |
2004年 |
《电路理论》课程精品化建设与实践 |
二等奖 |
张秀然 |
吴仕宏、陈春玲、刘杰、丁文彦 |
2004年 |
经济法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研究 |
二等奖 |
王春平 |
张立富、刘晓光、崔春红 |
2004年 |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与研究 |
二等奖 |
侯立白 |
许文娟、刘恩才、谢立勇、张雯 |
2004年 |
流体力学与液压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
二等奖 |
刘志侠 |
王君玲、赵秀荣、何凤宇、高连兴 |
2004年 |
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课程中运用的研究 |
二等奖 |
李炳学 |
孙军德、刘灵芝、李竹林、肖亦农 |
2004年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独立设课的尝试与研究 |
二等奖 |
张玉麟 |
郭明顺、马传普、崔润东、赵永吉 |
2004年 |
21世纪材料力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 |
二等奖 |
杨玉芬 |
张本华、佟玲、田素博、张淑珍 |
2004年 |
农业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二等奖 |
白义奎 |
佟国红、刘文合、王铁良、李莉 |
2004年 |
创新生命科学教育模式-显微数码系统开发与应用 |
三等奖 |
石娇 |
赵玉军、于维军、胡兰、吴长德 |
2004年 |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系统 |
三等奖 |
孙玉丰 |
蒋兰玲、邹家宁、仲晓雷、李晓辉 |
2004年 |
普通微生物学试题库的建设与应用 |
三等奖 |
刘灵芝 |
孙军德、李炳学 |
2004年 |
市场营销学教学中MBA教学模式运用与CAI课件研制 |
三等奖 |
周静 |
李专、周虹、景再方、杨肖丽 |
2004年 |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君玲 |
张祖立、刘志侠、程玉来 |
2004年 |
土地资源类课程综合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
三等奖 |
贾树海 |
董秀茹、孙福军、王刚、王秋兵 |
2004年 |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创建有特色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体系 |
三等奖 |
田有文 |
孙国凯、周启龙、王滨、李征明 |
2004年 |
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三等奖 |
王桂英 |
付立思、王立地、张志霞、邹秋滢 |
2004年 |
畜禽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
三等奖 |
高明 |
张喜春 |
2004年 |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三等奖 |
任大明 |
张立军、吕淑霞、阚国仕、刘少霞 |
2004年 |